法學院於2018年9月9日中午12點在圖文信息中心719與各年級學生代表,以及社會實踐團突出表現成員一同進行暑期社會實踐見聞座談會。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及交流,幫助同學們更好的深入社會🚵🏽♂️,走進基層,在實踐中了解國情、增長才幹。

法學院共137人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其中共組成18支實踐團隊陸續奔赴北京🧑🏽🦰🏌🏿♀️、延安、大連、酒泉、淄博、海門等20多個城市開展實踐活動,形式豐富,內容多樣。其中🦹🏽♀️,2人代表學校參與中央和國家機關大學生實習計劃;校級重點項目2個👩🏫,涉及校級立項項目、三下鄉專項及“華理觀察家”項目😻;上海市委辦局專項1個、國情社情觀察團8個、依法治國宣講團2個、教育關愛服務團4個🖌、上海“四大品牌”調研團2個👩🏼✈️👇🏿、城市精細化管理調研團3個。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覆蓋法學院全體本科生與研究生,2017級本科生至2016級研究生5個年級的同學均積極參與各類實踐👨🏫,將本研實踐相結合,突破以往獨立模式,采取多互動🥲、多交流、多學習,提高專業性的方式增強社會實踐在同學們中的影響力❤️🔥。
在實踐過程中🎪,學子們知行合一,實幹擔當⚉♎️,展現出新時代青年的良好風貌。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大學生實習計劃中💅🏿,2015級本科生陳亮進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實習🚶🏻➡️,2016級研究生徐曉燕進入國家鐵路局實習,將所學法學知識融入國家治理的工作中,用實幹為國家法治建設奉獻青春力量。
“青年紅色築夢之旅之重走習近平知青歲月👩🏽🔧,扶貧濟困擔青年使命”實踐項目入選團中央“追尋青春足跡·紅色築夢之旅”全國百所高校進延安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同時該項目也進行企業走訪並與體育學院聯合開展以精準扶貧為方向的“華理觀察家”實踐活動🤞🏼,面向全校招募了來自化工學院🧛🏻♀️、生工學院、中德工學院的5名同學,一同奔赴聖地延安追尋革命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探索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法律服務的社會矛盾解決方案研究——自助式法律服務模式”開展上海“四大品牌”及城市精細化管理方向調研🏋️♂️🎣,通過社會調查與分析的方式建立可行的模型,解決民眾與律師針對律師收費上的矛盾,推動城市法治化進程。上海市專項課題“上海構建亞太地區國際仲裁中心的難點與路徑研究”✌🏻,著眼於在上海建立面向國際的亞太區域仲裁中心所面臨的外部與內部挑戰,尋求建立有上海特色的國際仲裁中心的路徑。
各個國情社情觀察團深入基層🌕,聚焦社會發展,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法製建設所取得的斐然成就🪠。
本次2018年暑期社會實踐🙅,法學院各實踐團隊自覺肩負起社會責任🪻,關註社會需求,關心社會發展,切實將所學法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將專業所學和個人所長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匠心築夢,奮勇擔當,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