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四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學者獎頒獎典禮在華中科技大學隆重舉行。華理商學院邵帥教授獲得此項榮譽。

為了推動我國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和傳播🐫,不斷探索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快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以經濟學家張培剛先生命名的非公募基金會“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於1992年在湖北武漢成立📆。其中,2018年首設的“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學者獎”,重在發現和表彰在發展經濟學及相關領域擁有創新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科研潛力的中國青年經濟學者。
邵帥教授主要圍繞中國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主題,聚焦能源(資源)開發與消費的經濟及環境外部性問題,從氣候和環境治理機製及優化決策📒、資源開發活動的區域經濟效應、能源效率改進的機製和路徑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的學術探索。近五年共發表(錄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SSCI/SCI索引論文70余篇、ESI熱點/高被引論文20余篇,涵蓋Nature Geoscience(Nature子刊)👨🎓、World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等英文權威期刊,以及《經濟研究》(3篇)、《管理世界》(2篇)🫅🏻、《經濟日報》等國內權威期(報)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2項)等10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其研究成果曾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學者獎、劉詩白經濟學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勵💖。
邵帥獲獎感言

尊敬的各位前輩、領導🙌🏼💁🏿♀️、同仁們,大家好𓀛!
能在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科創建四十周年之際,受邀參加這次頒獎典禮🗡,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榮幸🥄!首先👰🏼♂️,我要向鐘靈毓秀👰🏼♀️、底蘊深厚、人才輩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表示熱烈祝賀👨🏼🏫!也要借此機會向在評獎過程中給予我寶貴支持和肯定的各位前輩、領導和專家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還要向一直以來關心和幫助過我的各位老師和同仁們表示誠摯的謝意,同時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團隊所有小夥伴們的辛苦付出和默默奉獻!
作為一名半路出家的經濟學者,今天面對這麽多前輩大咖🐗,我的內心是誠惶誠恐的!從我自己的求學經歷來看,恰恰為阿羅提出的幹中學理論提供了一個可檢驗的樣本➙。我的本科和碩士專業都是環境工程,博士專業是技術經濟及管理,所以說從最初的棄工從管,再到借管研經🕵🏿♂️,我的每一步求學之路似乎都缺少了正統的經濟學訓練。“非科班出身”的我今天所掌握的經濟學知識和研究技能都是在問題導向的探索之路上一點點通過“幹中學”積累起來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的進階之路似乎也可以對張培剛先生所創立的農業國工業化理論提供了一個可類比的實踐檢驗樣本。
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下面我就鬥膽從我的研究領域的視角在各位前輩面前班門弄斧🍅👩🦳,談一點自己對發展經濟學的認識。
發展是以增長為基礎的,所以談到發展經濟學就不得不提及經濟增長理論。在索洛提出新古典增長理論之後💪🏼,上世紀80年代末以羅默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以“內生技術變化”為核心思想的內生增長或新增長理論🩶,論證了內生化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和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積累可以驅動經濟長期持續增長🧝🏽♀️🦸。新增長理論擺脫了新古典增長理論所主張的經濟均衡增長的條件是被外生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所決定的,這個令人“不愉快的結果”,為經濟增長免受於資源極限提供了富有價值的政策指向🐺,將經濟增長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作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外部條件之一💂♀️,自然生態環境約束一直是客觀存在的。正如諾德豪斯對碳排放的追根溯源那樣,環境非期望產出也逐漸從“自然界自身的產物”演化為人類活動的“byproduct(副產品)”🤽🏿,可以說自然生態條件與人類的經濟系統已經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生命共同體”。分別依靠上述在經濟增長理論和氣候變化經濟學兩個不同領域所做出的開拓性貢獻,羅默和諾德豪斯在2018年同時被授予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盡管各有側重,但兩位學者的經濟理論卻不約而同地指向了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可以斷定的是🛀🏽👨🏽🍼,在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尋求包容性綠色增長的時代訴求下😏,如何依托人類的創新能力激發增長潛能,如何適應資源約束並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無疑是當代發展經濟學必須加以關註並提供科學回應的重大問題。
那麽,就我國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格局🤼,決定了我國需要積極探索適用於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張培剛先生創立了農業國工業化理論,並提出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構想;譚崇臺先生倡導以中國經驗推進發展經濟學衍生新理論,並提倡用新的發展理論演繹中國發展故事。前輩們已經為發展經濟學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益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相融並進必然是有效推進理論發展和實踐進步的“一味良方”。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階段,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增長模式向效率👩🏼🦰、創新驅動增長模式轉變。同時,為了應對生態環境問題並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相繼提出了汙染物排放強度🤦♀️🤟🏽、能源強度和碳強度約束目標🫄🏽,以及推進綠色轉型🦵、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發展戰略;2020年👨🏽⚖️,我國又進一步提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這一系列環境治理和氣候治理領域發展目標的提出,無不體現了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可以說👨🏼🦲,我國經濟增長的“賽道”轉換,以及國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大關切,都為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新時代創新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實驗田”和“金山寶庫”。
因此,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經濟學者🏊🏼♀️,理應立足於我國的實踐去檢驗▶️、矯正和推動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前沿,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氣候變化理論、資源能源轉型理論,從而形成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政策創新成果。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供各位前輩和同仁批評指正。最後,衷心祝願中國的發展經濟學能有新的發展!吾輩能夠將張培剛先生的求真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